寿险业寒意十足 前三季度超九成公司净利润同比负增长
华夏时报 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这个深秋,寿险司净对寿险业而言,业寒意足寒意十足。前季 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度超截至11月9日,成公长除了天安人寿、利润君康人寿、同比华夏人寿、负增中融人寿、寿险司净前海人寿、业寒意足上海人寿等13家险企之外,前季已有74家寿险公司披露了今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度超 今年前三季度,成公长74家寿险公司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44万亿元,利润同比增长3.9%。同比但同期净利润却出现下滑,前三季度,74家寿险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1213亿元,同比下降27%。 13家公司保费收入陷负增长 具体来看,已披露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74家寿险公司中,有61家保费收入实现正增长,13家保费收入出现负增长。 其中,保费增速超过100%的寿险公司有4家,为小康人寿、华汇人寿、瑞华健康、君龙人寿,但这几家保险业务规模都较小,均不足20亿元。 保费增速在50%-100%之间的寿险公司有5家,分别是长生人寿、瑞泰人寿、幸福人寿、华贵人寿、国联人寿,而这其中仅幸福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达到169.88亿元,同比增70.77%。其余35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则在10%-50%之间。 从保费规模来看,有34家公司保费收入超过百亿,其中6家公司保费收入超过千亿,分别是、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前三季度分别实现保费收入5541.05亿元、3552.94亿元、1897.39亿元、1377.92亿元、1365.92亿元和1241.45亿元。这6家寿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占74家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六成。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6家公司的保费增速有所放缓。中国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保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平安人寿保险业务增速仅为0.12%、-1.14%、0.9%、0.53%、5.81%、-2.54%。 除了大型险企,个别中小险企也出现保险业务收入下滑的情况。其中,和泰人寿、国宝人寿、复星保德信、三峡人寿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为-86.8%、-60.07%、-24.97%、-22.79%。 此外,保险业务收入下滑的公司还有海保人寿、信美人寿、民生人寿平安养老、合众人寿、百年人寿、弘康人寿,分别为-4.07%,-4.82%、-2.75%、-11.67%、-17.79%、-6.82%、-14%。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型寿险公司业务大幅下降与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带来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新规落地后,部分险企由于资质不达标,无法网销长期储蓄型产品。因此,对于小型寿险公司来说,面临的外部约束更多,需要加强线下业务渠道建设。 41家公司累计亏损超200亿元 净利润方面,今年前三季度,74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1213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有33家公司实现盈利,41家公司出现亏损,合计亏损额超过200亿元,并且有6家公司亏损在10亿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寿险“老七家”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1279.98亿元,占33家盈利险企总利润的89.7%。具体而言,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分别实现净利润592.55亿元、346.1亿元、136.3亿元、78.67亿元、65.61亿元、36.83亿元、23.93亿元。 除“老七家”之外,友邦人寿与阳光人寿盈利能力也较为突出,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40.57亿元、33.81亿元。 引人注意的还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国民养老,其作为一家新开业半年的人身险公司,却已实现了0.26亿元的净利润。国民养老总经理黄涛曾对外介绍,公司成立之初就坚持长期主义,在业务发展上,坚持安全第一,理财产品的设计,无论是年金、保险、专属养老保险,以及为个人养老金所配套的一些产品,都要在收益的平衡、风险的控制方面采取多种手段。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74家寿险公司中,仅有平安人寿、人保健康、泰康养老、弘康人寿、瑞华健康、华汇人寿6家险企的净利出现同比正增长外,其他67家公司净利润均为负增长,占比高达91.78%,即超九成险企净利润同比负增长。 对于寿险业净利润普降的原因,李文中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和国际局势对经济的冲击,寿险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营销人员流失严重,经营成本上升。同时,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寿险资金运用收益下降明显,此外,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实施导致部分非保障型人身业务的资本成本上升。 此言不虚,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导致险企投资收益下滑,进而拖累净利润。中国人寿就在三季报中提到净利下滑的主因是“权益市场波动加剧,投资收益下降。”新华保险亦表示,在去年同期净利润高基数的情况下,本期受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投资收益减少,导致本期净利润同比减少。 在李文中看来,寿险公司要重视保障型人身业务的发展,控制投资理财型业务的发展。在业务渠道上重视自营直销渠道建设,做好个人代理渠道的清虚增质,提升人均产能与业务质量。在保险资金运用上跟随国家产业政策大方向,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通过长期投资的稳定收益来减轻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来源:华夏时报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长城基金陈良栋:哪些股票适合高仓位?信息筛选加工能力很重要?
- 交易商获利回吐 欧美原油期货收盘下跌逾2%
- 上海将采取核酸、抗原检测相结合的方式继续筛查工作
- 多地快递停运,顺丰王卫压力大
- ArthurHayes博文:白人小子SBF如何欺骗了全世界
- *ST艾格提前5个交易日锁定今年面值退市第一股
- Swatch取消今日与OMEGA联名款腕表首发活动
- 罚款1万元!男子竟用网购的从业资格证出庭当证据
- 潘功胜: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工作
- 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继续高歌猛进 多国制订战略
- 造车新势力争相赴港上市背后:抢的是赛道领头羊 融的是“救命钱”
- 经营实力获金融机构肯定 碧桂园与农行广东分行签署400亿战略合作协议
- 这些非法涉诈APP!还有仿冒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的……
- 万万没想到!头发干枯、毛躁、蓬松…或与这种病有关!
- 技术获突破,脑机接口将成下一代元宇宙入口,行业复合增速超12%,概念股太稀缺,4股市盈率不足30倍
- 拜登“差点走进乌克兰”?
- 地中海水温升高加速外来物种繁殖
- 国务院定了!婴幼儿费用个税扣除3月底前出台,看点在这
- 拜登访欧“秀团结” 难掩北约内部分歧
- 宁德时代吴凯: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助推全面电动化
- 搜索
-